最不可能被影像化的故事?
“当我在写书时,就像有电影画面跃然心上,但我认为这是一则完全不可能拍成电影的故事,你得挑战这些字里行间的象征,转化成视觉的真实画面。其他导演看到这本小说时,都曾来打听,也表示有兴趣,但还是没能有所进展。本片需要的导演,要能同时了解故事,感同身受,还要能克服巨大的技术挑战。”谈及小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的改编,作者扬·马特尔说。作品最初发表于2001年,曾获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重要的奖项英国布克奖。故事讲述了一次海难的幸存者少年Pi和一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在海上共同漂流227天的经历。
Pi是一个生于印度并且同时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的少年,他的父亲经营着一个动物园,所以Pi从小就了解动物的习性……坦白说,这个故事的开头并不算吸引人,混合着宗教信仰的一个少年的成长经历。不过正如扬·马特尔所说,阅读小说的最好忠告是“耐心”,当你坚持到100页之后,剧情才算正式进入到“奇幻漂流”。Pi举家迁往加拿大,与他们同船的还有动物园的动物,Pi的父亲想把它们带到异国他乡卖个好价钱。但是动物园园长一家经历了一次类似泰坦尼克号式的沉船事件,除了Pi,家人全部遇难。Pi侥幸落在救生艇的舱盖布上得以生存,与他同处一艇的还有一条鬣狗、一只断了一条腿的斑马、一只母猩猩,以及一只成年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漂流的最初3天,鬣狗咬死了猩猩,活吃了斑马,老虎又杀死了鬣狗。接下来这个少年在海上求生的故事,就是如何对付理查德·帕克的故事。自知无法战胜老虎的Pi最终选择与它一起面对漂流生活。7个月中,他要收集淡水、捕鱼捉虾,他要使用一切海上生存技能喂饱老虎,也让自己活下来。当然,这场漂流也遇到了暴风雨、鲨鱼的袭击以及各种精彩而血腥的险境。随着绝望情绪的加剧,故事中的现实与想象似乎变得模糊了,少年有两天失明了,他遇到了另一条救生艇,老虎咬死了上面的法国厨师,后来Pi只看到厨师的头盖骨;少年与老虎还到了一座天堂般的岛屿,可他发现一棵树的树叶里包裹着32颗人的牙齿,那是个食人岛。惊恐的Pi与老虎再次开始了漂流,直到在墨西哥的海滩上获救,那只老虎却头也不回地消失了。
当然,故事讲到这儿结束只是一部“少年派历险记”,不过在Pi口中还有另一个版本的海上求生记——其实,救生艇上并没有动物,只有一个法国厨师、一个断了腿的水手、Pi和他的母亲,而现实是,最终只有Pi活了下来。扬·马特尔说,这是一本能够让人相信上帝的书,因为很多人宁愿相信那些动物真的存在。
“有时你会勇气十足,有时你却绝望无比”
早在2003年,20世纪福克斯公司便获得了“少年派”的电影改编权,他们先后找到M·奈特·沙马兰、阿方索·卡隆、让-皮埃尔·热内等多位导演,但每一次这个项目都因故宣告流产,直到2009年2月李安走马上任。
在2001年李安就拜读过小说,不过一开始他对这部集合了水、小孩、动物“三大拍电影最头疼元素”的作品能否成型持怀疑态度,并且他本人也从未看到过哪部电影能把水上故事拍好。在拍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时,福克斯公司说服了李安,接受了他“导演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
制片人吉尔·内特了解李安,他说:“这部电影格局庞大,而李安是个梦想家,如果不是让他害怕、具有开创性的计划,他还不会考虑。”
“究竟该如何把它拍成电影?有时你会勇气十足,有时你却绝望无比。”李安说他自己也不清楚要如何拍摄这部电影,但他非常兴奋,因为这是“一次突破”。对他而言,最难的是科技,这也是该片“最与众不同之处”。
李安坦言,如果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拍摄放在5年前,简直令人无法想象,但3D和CG技术的发展让一切成为可能。这是李安3D电影初试啼声之作。在此之前,新技术已经不断将电影工业的进程向前推进,无论是《泰坦尼克号》令人震撼的视效,还是《阿凡达》的3D技术革命,或是《猩球崛起》里让猩猩“凯撒”有了充沛表现与情感深度的动作捕捉。李安要用3D技术拓展“少年派”的格局,“也就必须在另一个次元里创作”。
那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是影片成败的关键,怎样让它变成像“凯撒”一样触手可及的角色,让观众相信,它真的就在救生艇上与少年Pi博弈成为剧组的最大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甚至是一部关于老虎的电影,“必须用动画特效来制作老虎,否则故事某些部分将难以拍摄。”
作为本片视效总监,曾制作过《纳尼亚传奇》《黄金罗盘》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得主比尔·威斯坦霍佛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绝对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具挑战性的作品,我们为自己设下的标杆在过去前所未有。光是老虎的毛发,就有超过15名动画师负责,有些人得整理与排序老虎超过千万根的毛发。我们在洛杉矶、印度有动画师,在温哥华和吉隆坡也有,他们都贡献心力在理查德·帕克上。”剧组拍摄了数百个小时有关孟加拉虎的影像资料,动物训练师总共找到4只孟加拉虎,其中一只名叫“国王”的大家伙最符合李安心中的理查德·帕克形象,并成为它的主要实体模特。
李安用了3年半的时间来打造《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称电影是“一场希望、奇迹、生存、精神和信念的冒险”,同时强调3D的运用不是“马戏团杂耍式的”。对于看过“少年派”预告片的人来说,本片目前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不是那些有关信仰与生存的阐述,当看到2D效果的飞鱼扑面而来、鲸鱼跃出水面、风暴后晚霞倾城、全CG制作的老虎以假乱真,人们只会憧憬更过瘾、更奢华的3D特效。《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此前曾作为第50届纽约影展的开幕影片在全球首映,电影几乎得到媒体众口一词的褒奖,Movies.com甚至评价道:“人们常说,电影正在死亡,而这部电影就让这些人看到了一个事实,那就是电影正在被重新发明。在《雨果》之后,这部电影对3D的使用是最出色、最大师的。它证明了3D是有钱人手里的道具、大师手里的工具。”美国《时代》杂志更盛赞《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下一个《阿凡达》”。
从3000个孩子里选中少年Pi
少年Pi的表现同样牵动着整个剧组。在印度进行了3000人的大规模试镜后,李安决定由17岁的苏拉·沙玛饰演Pi。苏拉称遇到Pi是个美丽的意外:当时他陪弟弟去试镜,最后自己却在12人“决赛”中胜出。李安跟每一个孩子单独试戏,苏拉念独白时表现出的“深切情感”与“温暖特质”打动了他。李安说,“苏拉将自己完全投入到故事情境中,而且是浑然天成,那次念独白念到最后,他哭了,他的表现令人心碎。从那一刻起我就说,就是这孩子了,我赌他!”有趣的是,苏拉的父母都是数学家,而他们的儿子饰演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名字就叫作“Pi”(π),一个无限长的无理数。小说作者扬·马特尔曾在一次采访中说:“我选择Pi这个名字,因为这是个不理性的数字,然而科学家们还是利用这个不理性的数字达成了对宇宙的理性认识。对我而言,宗教亦是如此,虽然它不理性,然而有了宗教,我们对宇宙的理解才无懈可击。”
由于Pi在电影中几乎全部与水为伍,所以对苏拉的水上训练变得至关重要。他在中国台湾接受了包括求生技巧、游泳以及平衡训练在内的高强度特训。为了配合角色在故事进程中体格的变化,苏拉必须先增重,严格的饮食控制与体能训练让他先从150磅重的瘦男孩变成167磅重的肌肉男,而随着海上困境的加剧,苏拉在拍摄过程中的体重又锐减至130磅,片中少年Pi的架设船帆、收集淡水、捕鱼求生等情节都是苏拉必须接受的训练。
在中国台湾台中的水湳机场有一个专为“少年派”建造的世界最大的全自动波浪装置水槽,它长70英尺、宽30英尺、深4英尺,可容纳1700加仑的水量,在水槽中,剧组得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水波。水槽后来变得就像苏拉的家一样,他眼中的大海有情绪,既凶猛又温和,有时是凶手,有时又是救星,苏拉承认,他大部分对海的认知都来自待在水槽里的经验。《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个如何在最疯狂混乱的状态下寻找希望的故事,有时候他会冥想如果自己也像Pi一样失去了家人,一个人在水槽里漂流的他就哭了。拍完电影,苏拉说他变得坚强多了,“而且我知道我现在能做到的事,比我过去所以为的要多得多。”
李安对苏拉的表现很满意,他说:“《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一则规模很大的、信仰的寓言。在许多方面,它所传达的重点,都是说故事的价值以及分享故事的价值。”尽管在啃这块大骨头之前,他还说过“讨厌在动画制作前,预先仿真片中需要的画面”以及“过去我认为没必要使用CG技术”,但他后来也表示希望借用这种新的电影语言让观众身临其境,“并让他们主动思考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的信仰”,因为科技似乎从来不会是李安电影中最重要的东西。或许人们也会追问:“这个世界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它是我们所理解的样子,不是吗?在理解某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加进了一些东西,不是吗?难道这不会使得生活成为一个故事吗?”探寻真相变得遥不可及,而面对真实的残酷,选择伪装,选择生存,需要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