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年到2015年,从星球大战到复仇者联盟,从侏罗纪公园到变形金刚,从终结者到魔兽世界。转眼间,40年过去了,工业光魔制作为超过317部电影制作特效、早已成长为改变了整个电影产业、名号响当当的行业巨擘。
你不知道的工业光魔8事
1、一切都开始于工厂仓库
车库是很多美国人创业的起点,工业光魔的起点则要大些,它的故事是从洛杉矶范·纳依斯机场(Van Nuys Airport)旁的一座工厂仓库开始的。当时公司雇了一群20郎当岁的年轻人,他们大部分都没有过电影长片制作的经验。仓库墙壁都是塑料,里面热的就像地狱,味道就像健身房的更衣室。
2、工业光魔(ILM)名称起源
关于“工业光魔”的名字起源,其实很简单。据卢卡斯介绍,“工业”代表着他们当时所在的地方是一个工业园;“光”代表着戴克斯特拉数控摄影机(Dykstraflex),这种摄影机是他们的首创,可以以复杂轨迹绕行飞船模型拍摄,营造出飞行的错觉;“魔”则来自卢卡斯说的一句话,当时他对员工说:“忘掉工业和光吧,我们必须得创造出魔法,否则我们就完蛋了,没人会要我们的电影。”
3、《星球大战》成为转折点
因《星球大战》而生的工业光魔正是靠这部影片树立了自己在特效界的先驱地位。不过当年的过程可谓艰辛,在电影上映的九个月前,他们已经花了100万美元,却只完成了一个镜头的特效制作,还剩800个镜头要做。
其中如何制作尤达大师(Yoda)始终是卢卡斯的一块心病,为了攻克这个难题,他找来一帮麻省理工学院的家伙,成立了工业光魔电脑部门,负责把电脑动画和真人融合在一起。这个部门日后则发展出了皮克斯(Pixar)。
1977年五月份《星球大战》上映后,取得巨大成功,但卢卡斯当时并不知道,因为他在夏威夷度假。直到一周后朋友与他联系时,他才了解到观众对该片的疯狂。《星球大战》给工业光魔带来的最直接的好处就是,他们终于可以搬离那个闷热的仓库了。
4、皮克斯与工业光魔抢生意
从工业光魔剥离出来的皮克斯在1988年曾与老东家发生了一起有趣的“抢单”。当时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要拍科幻片《深渊》(The Abyss),有一场戏是水柱进入船舱并形成水脸。当时新成立不久的皮克斯与工业光魔都在竞争这单生意,卡梅隆最后把这个机会给了工业光魔,因为他觉得皮克斯是做CG动画的,当时CG还是新鲜事物,用的人很少,万一效果不好就麻烦了,而交给工业光魔的话,即使CG这条路不通,还会想出别的办法。但他不知道的是,当时工业光魔和皮克斯一样,并没有其他解决方案。
5、75美分特效
《终结者2》耗资一亿美元,是那个时候最昂贵的电影,而这部影片的两大主角中有一个还是需要大量特效的液态金属机器人,这对投资人来说简直是疯了。多亏了两个名字,才让这部电影能够成为现实,一个是导演卡梅隆,另一个就是工业光魔。
虽然,以工业光魔的地位,他们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不过在特效方面他们从来都是“只选对的、不选贵的”。T-1000液态金属终结者穿门而过的那个声音特效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时音效设计师Gary Rydstrom用狗食罐头晃动的声音采样作出了这个声音,成本仅75美分。
6、《龙卷风》(Twister)没有剧本也获绿灯
人们印象中,一部电影要先有剧本才能找到投资。但是《龙卷风》是个例外,工业光魔当时做了一段龙卷风的特效展示片段,放给制片人凯瑟琳·肯尼迪看,被特效震撼了的肯尼迪当即拍板,决定开拍《龙卷风》,那时他们连剧本都没有。
7、迈克尔·贝最难搞
在众多与工业光魔合作的导演中,迈克尔·贝算是最难搞的一位。斯皮尔伯格说他是有史以来对特效要求最多的导演。当他做《变形金刚》的时候,曾住进了工业光魔公司,与特效人员同吃同睡同劳动。迈克尔·贝也是个急性子暴脾气,当遇到不满意的事情时很容易上火,释放出“原子弹级别的贝式怒吼”。这个时候特效监制Wayne Billheimer就会和他对呛,两人互相比着谁的嗓门更大。好在他们俩都不记仇,吵完以后第二天又像啥事没有一样。
8、最大的三次挑战
按照工业光魔研发总监Cary Phillips的说法,公司成立以来遇到的最大的三次挑战分别是:《星球大战》(Star Wars: Episode I)、《加勒比海盗2》(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an’s Chest.)中的大卫·琼斯(Davy Jones)以及正在制作的《魔兽争霸》(Warcraft)。后者也是他在工业光魔20年来最神奇的一次工作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