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电视节目的生产几乎都遵循着一个不成文的规律,那就是:欧美/曰本首创--(港/台移植)--国内‘星火’--国内‘燎原’。”?《快乐大本营》依靠模仿10年前的香港《综艺60分》一炮而红,于是就催生了一系列“快乐”节目粉墨登场;节目形式看似绵丽多彩、丰富无比,但深挖下来他们本身的运作模式其实都大抵相同,综合来看都采用俗套的游戏形式、有奖竞猜,然后在节目整体演出过程中穿插些歌舞表演,并且充斥着大批量的广告。无独有偶,引领“婚配热”的湖南卫视《玫瑰之约》和东视《相约星期六》显然就是台湾《非常男女》的内地翻版,但这个要追溯起源的话,还不是起点,这个《非常男女》栏目据说又是抄袭日本的一档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就我国国内而言,省级卫视效仿《玫瑰之约》制作节目的就有30多家。由于“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如此翻来覆去的如法炮制,也只学到皮毛而已,并不能获得节目真正的精髓所在,结果还导致越跟越不跟不上,越学越学不来。于是,这些节目也就硬生生的被下了历史的舞台。
其实在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起步阶段,通过向港台以及海外来学习和借鉴一些电视娱乐节目样式都无可厚非,但是接下来就应该要逐渐形成自身的风格特点,而还停留在一味的模仿、抄袭,不思创新,没有真正做到将境外节目转化为中国本土化,这样一来只能走入死胡同。央视就引进了许多海外的节目,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再创作,从而推出了许多火爆的娱乐节目。央视在借鉴和学习境外节目制作的过程中,既有许多成功的范例,也有失败的教训,譬如《开心辞典》的创办就是参照英国独立电视台制作的电视游戏节目《百万富翁》。
不过其本土化实践告诉我们,借鉴和学习不等于抄袭和克隆,必须结合国情进行“国情化”和“本土化”,才能真正制作出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要求和中国观众收视要求的电视娱乐节目。
二、节目内容缺乏文化和精神内涵。
让节目的嘉宾出糗、拿八卦花边新闻开涮、大谈低俗粗鄙的敏感性话题,不少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以此作为吸引观众、提高收视率的“三大法宝”。在某卫视的一档综艺娱乐节目里,主持人调侃其中一位女嘉宾道:“如果你男朋友与别人发生关系你在不在乎? ”女嘉宾毫不客气的反问:“那要是换成你,你会不会在乎? ”没想到主持人竟脱口而出一句,“他就是去当牛郎我都不care!”。另有一个娱乐节目,让一群年幼的孩子模仿某个电影中的一个片断,分别将他们打扮成“地主”、“地主婆”、“汉奸”,并且拿腔拿调的学着里面的人物进行对话和表演。一些所谓的娱乐节目,整个过程就充斥着低级趣味的桥段、老套俗气的游戏、荤话连篇的调侃、弱智无语的问答……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到底是在“娱乐大众”还是“愚乐大众” ?长此以往,这种格调如果一直维持下去,只会遭到观众的唾弃,根本不用指望着能以此提高收视率,分占市场份额。单单就节目特性而言,娱乐性作为综艺娱乐节目的首要功能无可厚非,也理应包含观众乐在其中的感受,但娱乐性并不是文化的缺失,更不是低俗的趣味表现方式。娱乐节目必然要蕴含着一定的价值导向和审美取向,蕴含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和教育功能,即使是纯粹的娱乐,也一定会触及到精神层面和价值取向,没有精神支撑的娱乐,单纯的为娱乐而娱乐,是不会有长久生命力的。
来源:论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
来源:论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