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由“以电视为中心扩散”转变为“以受众为中心选择”。
教育电视新媒体的改变,实质是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转变。施拉姆曾预言:“革命的信息时代的一个趋势将是更多注重点对点而不是点对面的传播。”(韦尔伯·施拉姆等,1984)“网络时代电视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其中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就是变单向传播为互动传播。”(齐心,2005)正是在这种传播理念的推动下,新媒体技术的变革,引起了教育电视媒体的转变,从而使得教育电视传播形式由“以电视为中心扩散”逐渐转向“以受众为中心选择”。
受电视传播技术的局限,早期的教育电视传播是“以电视为中心扩散”的,是一种点对面的互动方式,互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存在互动不同步、互动双方地位不对等、互动深度不够等问题。
在这种互动模式下,受众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电视传播的信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认知卷入程度很低。“使用与满足”(郭庆光,2002)理论认为,受众是有特定需求的个人,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按此理论,消极地接受教育电视传播的信息达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在教育电视节目中应该实现“以受众为中心选择”的模式,即按照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来选择教育电视的内容,这样才能达到传播的效果,而教育电视新媒体能够实现“以受众为中心选择”这一目的。
2.受众由“接受信息”转变为“参与创造信息”。
尼葛洛庞帝(1997)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大众传媒正演变为个人化的双向交流,信息不再被推给消费者,相反,人们将把所需要的信息拉出来,并参与到创造信息的活动中。可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众不仅是接受信息、与传播者互动,更是参与到信息的创造活动中。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与共享,将有利于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并能产生出更加适合学习者的教学内容。而相对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而言,在教育电视节目的制作中,学习者的参与程度非常低。教育电视新媒体的出现能满足学习者“参与创造信息”。这种参与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心理参与,学习者投入到对节目内容的评论与加工;另一种是行动参与,即学习者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电视节目的制作和演播。
3.受众接受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在模拟教育电视系统里,学习者获得的交互服务比较单一,例如异步点播、电话答疑、邮件答疑等。在教育电视新媒体中,学习者可以通过机顶盒、个人电脑等与节目内容、节目制作者、节目发送者、其他学习者进行交互;或者直接参与教育电视节目的编导与制作。学习者获得的服务包括:时移电视、视频点播、电视杂志、教育游戏、电子节目单、教学指导信息、教学内容推送和学习者自我管理服务等。这些个性化的服务体现了教育电视新媒体强大的互动特征,更有利于激发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来源: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
来源:媒介生态下教育电视新媒体互动研究